今日特推: 黔西市: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丘林模式”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国内 > » 正文

黔西市: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丘林模式”

浏览: 来源:互联网

深夏鸭池河畔,群山环绕。白墙粉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产业强劲,乡风纯朴......春耕秋收殷实,共建家园故事多多。

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红色文化突出,自然环境优美,人们勤劳善良。

近年来,黔西市丘林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时代眼光,深挖“红色+绿意”品牌创建,以地方高质量发展胸怀,新时代特色打造地方发展眼光,全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形成了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产业发展、“三交”凸显、治理提升的民族团结“丘林模式”。

丘林村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围绕“红色+绿意”,深化“三交”融“情”、融“心”、融“富”,“红色+绿意”典范,奏响民族奋进情。

丘林村支书蔡伟告诉记者,丘林村立足统一战线倾情帮扶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有利时机,加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以“融心、融情”作为地方发展的主基调,深入探索丘林村的发展优势,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作为主线来抓。

今年以来,丘林村获得民建中央20万元资金支持,修建了一座民族文化广场。让地方各民族有了休闲、娱乐、交流的平台,在重要的节日里,各族儿女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畅想着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往、交流、交融的频率更加彰显,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丘林村特别以乡村旅游更加突出,发展风生水起。

每年从3月至10月这个时间段,都是丘林村的乡村旅游旺季。借助自身的优势,围绕“红色+绿绿”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了水上烧烤、红色文化培训、空中滑翔伞项目、野外露营、地方党校培训、红色文化精品线路等旅游项目。

很多来自重庆、四川外地的游客,甚至还有黑龙江的游客来到了爽爽的贵州,来到丘林村避暑、旅游、吃烧烤,每天接待量上千人。

看着如画的风景,享受着美味的美食,生活岂不美哉快哉。

河提旁,搞烧烤的人群人山人海。暑假到来了,大家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带上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到了丘林村,一边吃烧烤一边还可以在河水的浅水区踩踩水、踏踏浪。小孩子们在河滩上相互嬉闹追逐,大人们划拳喝酒,小情侣牵着小手在河边吹吹风散散步,好一番热闹景象。

自黔西市推动丘林村的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来,民建中央大力扶持丘林村的旅游业发展,丘林村被列入第二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现在,丘林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展变成我们的大靠山 ”丘林村瓦房组民宿老板陈光荣这样说道。

陈光荣介绍道,自己民宿,有十几个房间,一间每天收费一百多元,大部份时间都是住满的,十几间客房,每天均下来都有1000多元。游客还要在这里吃饭。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上万元。

依托“乡村旅游”这个牌子,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间在这里真正体验爽爽的气候,乡村风光,别样的风味小吃。

村支书蔡伟还介绍道,这里仅民宿就有十余家,产业多样化,品牌突出,有的农户只是每年收取停车费,都可以达到五六万元收入。

在丘林村农家小院里,葡萄绕架、花香满园、樱桃林、琵琶林、李子林到处都是成片的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还建立起了很多

示范经济点。

这里大山连绵,映衬在鸭池河畔,景色非常优美,来往的游客无不称赞叫绝,流连忘返。

像陈光荣这样的村民,在丘林村比比皆是。他们通过网络,通过直播,通过新媒体便捷,引来游客,招揽游客,留住游客。

特别是鸭池河畔的红军渡口,更是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的典型红色文化示范点。

如今,丘林村已成为黔西市乡村旅游的典型之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效应,更是丘林村旅游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之作,成为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丘林模板。

文化、产业厚实越来越丰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新篇,老百姓日子越过越踏实,越来越红火。

贵州民族报毕节新闻周刊 胡静 图/龙雪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