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区块链上非遗文化的复兴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财经 > » 正文

区块链上非遗文化的复兴

浏览: 来源:互联网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孟津县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高水旺因涉嫌造假被警察带走,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栽在“河南造”上。

据说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作真品购买了3件,花了80万元;故宫博物院买了两件,花了10万元。当时文物局的某位领导郑重反思说:“好让当下的中国顶级专家挥洒90万元后留个记性,也好让子孙后代见识我们这个时代炉火纯青的高仿技能。”

高水旺回忆说:“1994年,有人找到我的门上,要我给他们定做些陶俑。没想到他们倒腾到北京,当文物去卖了,更没想到北京的专家都当真的了。”

这件事我们听起来觉得搞笑,事实上,这种欺骗和精密的伪造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情况甚至没有减少的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创资源,造假是一方面,而人才、资金、平台严重制约其产业化。虽然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许多非遗的生存境况并不十分理想。有技术没传人、有意识没能力、有手艺没新意、有产品没市场……一些非遗传承人只能守着政府补贴,眼见流传了上百年的老手艺难以承续。

云图片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带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机会

非遗艺术品如今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艺术品的归属权难以认定,二是艺术品交易严重缺乏透明度。

而区块链作为一个分布式账本,可以提供一个无需审查且不可变更所有权的数据库,这为非遗艺术品的确权以及透明交易提供了有效途径

RFC正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生态平台

一方面,RFC允许每位认证的非遗艺术家为自己的每个作品生一份所有权证书,每个作品会被分配给一个唯一的加密ID,从中可以检索其完整的历史记录。

这样,艺术家就可以分享他们的作品,利用区块链进行授权并产生收益。

而每位非遗艺术家也会通过RFC的验证拥有唯一个人ID

这样之后艺术品在平台上进行交易时,通过溯源,可以了解非遗艺术品从生产到目前现状的所有信息。

另外也防止了造假的产生,因为真实的非遗艺术品都会在RFC上被记录

云图片

此外,RFC不仅仅重视对非遗艺术品的保护,人们在RFC上查看非遗艺术品时,可通过视频了解艺术品制作的全过程,这对于大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大众普及非遗的知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竟,想要传承,我们需要先了解它。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